“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规划,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
1、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来实现这一目标。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优化能源工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4、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5、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实现达到80%以上的目标。
6、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
7、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8、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和6.66%,实现预期目标的115.5%和108.1%。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10、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