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准备
明确合同主体:确定发包方(甲方)和承包方(乙方)的具体身份信息、资质情况等,发包方需具备相应的项目开发或建设资格,承包方需具备承担该建筑工程的相应施工资质,甲方是房地产开发公司,需查看其营业执照、开发资质证书等;乙方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核实其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等。
审查项目情况: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审查,包括工程的名称、地点、规模、结构形式、设计图纸等,确保双方对工程的基本情况有清晰、一致的了解,明确工程的总建筑面积、层数、功能分区等具体参数。
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家和地方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的规定等,以确保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要求。
2、协商合同条款
工程范围与内容:明确乙方的承包范围,包括土建、安装、装饰等具体的施工内容和工作边界,约定是否包含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水电安装工程、室内装修工程等。
工期和进度安排:确定工程的开工日期、竣工日期以及各阶段的进度计划,可以采用日历天数或工作日等方式明确工期,同时约定工期延误的处理方式,如因不可抗力、甲方原因、乙方原因等导致工期延误的责任划分和处理办法。
工程质量标准:明确工程质量应达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如合格、优良等级别,以及对质量检验、验收的程序、方法和责任的规定,可参照相关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
合同价款及支付方式:确定合同总价款或计价方式,如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可调价格等,约定预付款的比例和支付时间、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节点和比例、竣工结算款的支付时间和条件等,约定合同签订后7天内支付20%的预付款,每月按已完成工程量的80%支付工程进度款,竣工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支付至结算总价的95%,剩余5%作为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后支付。
材料和设备的供应:明确甲供材料和设备的清单、供应时间、规格、型号以及乙方负责采购的材料和设备的品牌、质量要求等,规定材料的检验、验收程序和责任。
工程变更:约定工程变更的程序和处理方式,包括变更的通知、确认、价款调整等,规定甲方需提前书面通知乙方进行工程变更,乙方在接到通知后一定期限内提出变更价款报告,经甲方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
违约责任:明确双方在违反合同约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违约金的比例或数额应根据违约行为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合理确定。
争议解决方式:选择争议解决的方式,如协商解决、仲裁或诉讼,如果选择仲裁,需明确仲裁机构和仲裁规则;如果选择诉讼,需确定管辖法院。
其他条款: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约定其他条款,如保险责任、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条款、安全责任等。
3、起草合同文本
合同格式:可以参考国家或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示范文本,也可以自行起草合同文本,示范文本具有规范性和通用性,可减少合同漏洞和风险。
条款表述:合同条款应表述准确、清晰、严谨,避免使用模糊、歧义或容易引起争议的词语,对重要的条款和术语应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
审核修改:完成合同初稿后,双方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合同内容符合双方的意愿和法律规定,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条款的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
4、签字盖章
签署权限:签订合同的代表人应具有相应的授权委托书或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确保其有权代表本方签署合同。
盖章确认:双方在合同上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并签字确认,盖章和签字应清晰、完整,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份数留存:根据需要确定合同的份数,一般为甲乙双方各执若干份,并妥善保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合同副本送交相关部门备案。
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双方认真对待,在整个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双方都应秉持诚实信用的原则,充分沟通协商,确保合同内容真实、合法、有效,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