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呼吁加强医学教育,以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下是他们的具体建议:
1、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优化课程设置:委员们建议根据医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医学课程内容,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医学技术的相关课程,如人工智能医学应用、精准医学、基因治疗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整合性,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 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C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医学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临床实习时间和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锻炼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临床实践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强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强调加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其临床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临床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健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临床教学过程,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临床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建立稳定的临床实习基地网络,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出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鼓励医学院校引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医疗实践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学术讲座等,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
3、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方面
优化招生政策: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医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和结构,适当增加紧缺专业如儿科、麻醉学、精神医学等的招生规模,以满足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如综合评价招生、自主招生等,选拔具有不同特长和潜力的学生进入医学专业学习,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创新培养模式:委员们还提出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协同,推进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体系和认证制度,确保医学教育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鼓励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如校企联合、校际联合等,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4、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强化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通过开展临床模拟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协委员们从多个维度为加强医学教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