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节气,养生练习正当时
在岁月的长河中,节气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四季的更迭与自然的韵律,它们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是古人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之道,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自然属性,依据这些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练习,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节奏,达到身心和谐、预防疾病的目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阳气渐生,万物复苏,冰雪消融,大地开始有了生机,养生练习应以舒展筋骨、升发阳气为主,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在公园或庭院中打一套太极拳,动作舒缓而连绵,如春风拂柳,通过身体的开合、呼吸的吐纳,促进气血流通,唤醒沉睡一冬的身体机能,或者进行简单的头部按摩练习,用手指从前额向后梳理头皮,刺激头部经络,使清阳之气上升,头脑清醒,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饮食方面,可多食用一些辛甘发散的食物,如韭菜、豆芽等,助力阳气生发。
雨水时节,降水增多,空气湿润,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脾胃、祛湿排毒,由于雨水天气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出现精神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适合练习瑜伽中的扭转体式,如脊柱扭转式,通过身体的扭转,按摩腹部脏器,促进消化吸收,排出体内湿气,可进行足底按摩,脚底有着众多穴位与脏腑相对应,用热水泡脚后,用手指按压涌泉穴等穴位,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饮食上,不妨多吃一些薏仁、芡实等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煮粥食用,既美味又养生。
惊蛰过后,春雷乍动,万物惊醒,自然界生机勃勃,人体的肝气也较为旺盛,养生练习要注重疏肝理气、滋阴润燥,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和“五劳七伤往后瞧”等动作,能够有效拉伸身体经络,调节肝脾功能,缓解春季容易出现的情绪波动和肝郁气滞,还可以练习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坐或站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重复多次,以滋养肺阴,调节气息,在饮食选择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梨、银耳等润肺食物的摄入,防止春燥对身体的伤害。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平衡,此时养生追求平和协调,可在户外进行散步、慢跑等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吸收天地之灵气,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小径上,感受春风的吹拂,步伐平稳而有节奏,使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练习书法、绘画等修身养性的活动,平心静气,调节情志,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饮食宜清淡温和,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或辛辣的食物,以免打破阴阳平衡。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草木繁茂,自然界呈现一片清新明朗之象,此时的养生练习应侧重于清利肝胆、踏青郊游,早晨起床后,可进行眼部保健操,通过按摩眼周穴位、转动眼球等方式,缓解眼部疲劳,使眼睛明亮有神,因为清明时人们往往会外出踏青,长时间用眼观赏风景,容易损伤眼睛,白天,不妨约上家人朋友,去郊外漫步,欣赏自然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在青山绿水间舒缓压力,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菠菜、枸杞等清肝明目的食物,滋养肝脏。
谷雨,降雨量进一步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养生要点在于健脾除湿、补血益气,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人体湿气易重,可练习站桩功,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身体重心下沉,双手自然下垂或抱于胸前,保持姿势稳定,站桩能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排除湿气,饮食上要注意补血,可食用红枣桂圆粥等滋补气血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应对夏季的来临。
立夏之后,炎炎夏日拉开序幕,天气逐渐炎热,养生练习当以养心降火、清热解暑为主,夏季属火,通于心,人们容易出现心烦气躁、失眠等症状,可练习冥想静坐,在安静凉爽的室内,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让内心平静下来,从而降低心火,也可进行游泳锻炼,既能消暑降温,又能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但要注意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防止中暑,饮食上,多吃苦瓜、冬瓜等清热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以免加重内热。
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养生注重防暑湿、护脾胃,由于天气闷热潮湿,人体出汗较多,易损耗心气和津液,可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室内健身操,活动关节四肢,促进新陈代谢,要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干燥,避免湿邪入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常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蔬菜,如芹菜、黄瓜等,保护脾胃功能。
芒种过后,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更加潮湿闷热,养生关键在于祛湿健脾、强身健体,此时可练习五禽戏中的熊戏,模仿熊晃动身体的动作,活动腰部和四肢关节,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以抵御湿邪对身体的侵害,在饮食上,除了继续食用祛湿食物外,还可适量食用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柠檬等,收敛固涩,防止湿气过重导致的身体不适。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阳气最盛,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养心安神,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运动,避免中午高温时段外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盈,饮食方面,可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清热降火,但要注意适量,以免损伤脾胃。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段时间天气酷热难耐,养生重点是防暑降温、益气养阴,可多喝绿豆汤、酸梅汤等传统消暑饮品,既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又能清热解暑,运动可选择在清晨或晚上较凉爽的时候进行,如打羽毛球、跳绳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避免中暑,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以防暑热伤心。
立秋之后,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养生练习从养阳转向养阴润燥,可进行登高望远的活动,登山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的耐力和协调性,还能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舒缓心情,秋季干燥,要注意皮肤和呼吸道的保湿,可涂抹润肤霜,多喝水,多吃雪梨、百合等润燥食物,在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
处暑表示炎热即将结束,但天气依然较为干燥,养生要继续润燥养阴、滋阴润肺,可练习呬(xì)字诀六字气功法,通过特定的呼吸吐纳方式,调节肺气,滋养肺阴,饮食上,除了润燥食物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蜂蜜、芝麻等滋阴润燥的食材,制作成饮品或糕点食用。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大,清晨常有露水凝结,养生需注意添衣保暖、润肺防燥,可进行艾灸养生练习,艾灸足三里、肺俞等穴位,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要多食山药、莲藕等白色食物,滋阴润肺。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气候逐渐凉爽干燥,养生追求阴阳平衡、润燥益精,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饮食方面,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粥品和菜肴,如银耳莲子羹、黑芝麻糊等。
寒露过后,天气由凉转寒,露水增多且带有寒意,养生要注意保暖防寒、润肺止咳,此时可进行泡脚养生,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加入艾叶、生姜等中药材,能有效驱寒暖身、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多吃萝卜、梨等具有润肺化痰作用的食物。
霜降时节,天气渐冷,露水凝结成霜,养生练习以补气养血、润燥御寒为主,可服用一些黄芪、党参等补气的中药汤剂或药膳,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和产热能力,饮食中增加肉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为身体补充能量。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万物收藏,养生要注重养藏、补肾藏精,可练习闭目养神静坐法,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静坐,排除杂念,使身心得到深度放松和休息,在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滋补肾阴肾阳,要早睡晚起,避免熬夜耗伤肾精。
小雪大雪,天气寒冷加剧,养生练习围绕防寒保暖、补肾壮阳展开,可进行腰部热敷或艾灸命门穴等方法,温暖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