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有序,节气养生全攻略
在岁月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宛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大自然变幻的旋律,它们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更是古人智慧结晶,为人们顺应自然、调养身心提供了精妙指引,顺应节气变化进行养生,能让身体与天地同频共振,收获健康与活力。
立春,开启春之华章。“春捂秋冻”,此时乍暖还寒,衣物不可骤减,以薄厚适中为宜,护住春生之气,饮食上,宜食辛甘发散之品,韭菜性温,归肝、胃经,可疏调肝气、温肾助阳,春笋鲜嫩,富含膳食纤维,助消化又利九窍,搭配小米粥,健脾养胃,唤醒沉睡一冬的脾胃,晨起可于庭院漫步,吐纳新气,拉伸肢体,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疏通经络,迎接春阳。
雨水润泽,湿气渐重,居室要常通风换气,保持干燥,以防湿邪入侵,饮食侧重健脾利湿,薏苡仁是祛湿妙品,煮粥或与红豆共炖,利水消肿;芡实补脾止泻,入药膳能强身健体,此时春雨绵绵,易使人情绪低落,不妨静坐室内,听一曲悠扬古乐,品一盏香茗,宁心安神,驱散阴霾。
惊蛰春雷动,万物生机勃发,应早睡早起,多在户外踏青赏花,深呼吸,让肺脏与春气相通,饮食上,少酸增甘,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作零食或入汤羹;枸杞滋补肝肾,泡水代茶饮,明目抗衰,此节气昆虫苏醒,外出注意防虫咬,家中角落撒雄黄粉驱虫。
春分至,阴阳平衡,饮食寒热均衡,忌大热大寒,春季肝旺脾弱,山药健脾益胃,清蒸或煲汤皆宜;菠菜滋阴平肝,含丰富铁元素,炒食或做菠菜蛋花汤,滋养气血,日常可练习瑜伽冥想,调节气息,调和身心,达到内外和谐。
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寄哀思的同时,也是养生好时机,天气转暖,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荠菜当季,凉拌或包饺子,清热解毒、明目降压;银耳润肺止咳,与百合共炖甜品,滋阴润燥,缓解春燥不适。
谷雨润万物,阳气渐盛,早晚温差仍大,添衣保暖防感冒,饮食上,谷雨茶清香怡人,富含氨基酸与茶多酚,品茶养身又惬意;鲫鱼健脾利湿,炖汤鲜美营养,此时人体湿气易聚,可按摩丰隆穴、承山穴等穴位,祛湿通络。
立夏,炎暑将临,昼长夜短,晚睡早起以顺应阳盛阴弱,饮食清淡易消化,苦瓜清热消暑、解毒降火;莲子心泡茶,清心除烦、安神助眠,午后易困倦,小憩片刻恢复精力,但不宜久睡,以免影响夜晚睡眠。
小满麦粒渐满,湿气加重,居住环境防潮除湿,衣物勤洗勤晒,饮食祛湿健脾为主,冬瓜利尿消肿,与排骨同炖美味又养生;藿香正气水备于家中,遇湿困脾胃、腹痛腹泻时可应急。
芒种忙种,农事繁忙,此时天气闷热,防暑降温关键,绿豆汤解暑佳品,煮烂加冰糖,清凉解渴;西瓜汁多肉甜,补充水分与矿物质,但勿贪食以防伤脾,劳作后温水沐浴,舒缓疲劳,放松身心。
夏至阳极,养生重在养心,午休至关重要,闭目养神半小时,缓解疲劳、补充能量,饮食苦味入心,如苦瓜、苦菊,降心火、消暑气;红枣桂圆粥,补血养心、安神助眠,傍晚漫步江边湖畔,欣赏落日余晖,陶冶情操。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酷热难耐,防暑是首要任务,出行备好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避免烈日暴晒,饮食多汁液瓜果,如西瓜、杨桃,生津止渴;荷叶粥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为宜,以防寒邪入侵。
立秋贴秋膘,实则应清补,夏季损耗大,初秋进补宜平缓,雪梨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百合养阴润燥、清心安神,二者煮汤正合时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晨起一杯温水,润肠通便。
处暑出暑,秋燥渐起,饮食防燥润肺,梨膏糖润喉止咳、生津利咽;银耳莲子羹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皮肤保湿护理不能少,涂抹润肤乳,防止干燥皲裂,闲暇时练习书法绘画,平心静气,滋养情志。
白露凝珠,昼夜温差加大。“白露身不露”,及时添衣护体,饮食润燥养肺,杏仁润肺化痰、止咳平喘;蜂蜜润燥滑肠、养颜美容,温水冲服或佐餐皆妙,夜间睡觉盖被护腹,谨防着凉感冒。
秋分阴阳再平衡,调养身心同步走,饮食温润,红薯健脾益胃、宽肠通便;板栗补肾强筋、活血止血,蒸煮后香甜软糯,白天适度运动,如打太极拳,调和气血;夜晚睡前泡脚,温暖全身,助眠安神。
寒露寒意浓,防寒保暖先行,薄外套随身带,护住颈肩腰腹,饮食芝麻、核桃等坚果滋养肝肾、润燥乌发;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煮汤或凉拌皆宜,此时气候干燥,室内放置加湿器,缓解空气干涩。
霜降霜华降,秋冬交替,饮食牛肉、羊肉温补气血、抵御寒冷;萝卜顺气消食、止咳化痰,与羊肉炖汤是绝配,早起喝杯淡盐水,清理肠道毒素,睡前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驱寒暖身,安稳入眠。
立冬补冬,养藏开始,饮食黑色入肾,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糊等滋补肾精;羊肉当归生姜汤,温阳散寒、补气养血,作息遵循“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小雪大雪,天寒地冻,保暖是第一要务,帽子、围巾、手套全副武装,饮食上,红薯粥暖身健脾;桂圆红枣茶补中益气、暖胃散寒,室内适度锻炼,如跳绳、踢毽子,活动关节、增强体质。
冬至阳生,养生进补正当时,饺子应节又营养,羊肉胡萝卜馅温补肾阳、健脾化滞;糯米粥温补脾胃、御寒保暖,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温阳补气、扶正祛邪。
小寒大寒,一年最冷。“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进补可选鹿茸、海参等珍贵食材炖汤,但需适量以防上火,日常用热水袋热敷腹部、背部,驱散寒邪,每晚泡泡脚至全身微热,改善血液循环,温暖过冬。
节气流转,养生之道蕴含无穷智慧,顺应自然节奏,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全方位调养,方能在四季更迭中守护健康,畅享生命美好时光,让身心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岁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