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节气,巧用养生智慧——解锁四季健康密码
在岁月的长河中,古人依据天文、气象、物候等自然规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宛如精准的时间表,巧妙地指引着人们顺应自然节奏生活与养生,从立春的乍暖还寒到大寒的冰封雪覆,每个节气都蕴含着独特的气候特点,与之对应的养生方法也各有千秋,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古老而实用的节气养生智慧。
春季:生发之季,养肝为先
立春:春捂护阳,畅达情志
立春拉开春之序幕,此时冬寒未尽,春气初升,切不可急于脱去厚衣,“春捂”适度护阳是关键,尤其是早晚,更需保暖防风,以免风寒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春天肝气升发,人易情绪波动,不妨多踏青赏花、放风筝,让身心沐浴在春光里,使情志随春气舒展畅达,以利肝气疏泄。
雨水:祛湿健脾,调养脾胃
雨水后雨量渐增,空气湿润,外界湿气重易困脾土,饮食上可多吃薏仁、芡实、山药等健脾祛湿食材,如薏仁红豆粥,薏仁利水渗湿、红豆补血养颜,二者熬煮软糯香甜,既能祛湿又滋养脾胃,日常还可佩带香囊,以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填充其中,随身佩戴或置于室内,驱散湿邪。
惊蛰:滋阴润燥,防春困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干燥渐显,人体易出现咽干、唇裂、干咳等燥热症状,此时要滋阴润燥,百合银耳羹便是佳选,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入口顺滑,滋润脏腑,起居上应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克服春困,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气,顺应肝木升发之势。
春分:阴阳平衡,调摄情志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均衡,饮食遵循“省酸增甘”,少食酸味以防肝气过旺伤脾,多吃甘味如红枣、蜂蜜滋养脾胃,运动方面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柔和项目,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且春分时节情绪易躁动,练习书法、绘画等修身养性活动,能宁心安神,助情志平和。
清明:清肝明目,防过敏
清明时万物清新,却也是花粉、柳絮纷飞,过敏高发之际,易过敏人群出门做好防护,戴好口罩、眼镜,饮食可饮菊花枸杞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缓解眼睛干涩疲劳,此时还可按揉肝经穴位如太冲穴、行间穴,疏通经络、调和肝气,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谷雨:祛湿除热,健脾利湿
谷雨前后降雨增多,湿度大,湿热交织,饮食宜清淡,冬瓜、赤小豆等清热利湿食物可常吃,冬瓜排骨汤,冬瓜清热利尿、排骨补充营养,助力排出体内湿气,起居上避免久居潮湿之地,勤换衣物、被褥,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防止湿邪入侵引发皮肤病等疾患。
夏季:繁茂之时,养心护阳
立夏:养心安神,防暑降温
立夏标志着盛夏开启,气温攀升,心脑血液供给相对不足,易烦躁不安,饮食上桂圆莲子粥,桂圆补益心脾、莲子养心安神,清甜软糯,滋养心血,日常可佩戴五味子、柏子仁制成的香囊,气味清香,宁心安神,且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烈日暴晒,室内备好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小满:清热祛湿,养护脾胃
小满时天气闷热潮湿,湿气困脾,饮食可用赤小豆、薏米煮粥或煲汤,薏米赤小豆汤堪称经典祛湿良方,居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衣物勤洗勤换,以防湿疹、痱子等皮肤问题,适当午休,因昼长夜短,休息好能恢复体力、养护心神。
芒种:健脾益气,防湿防病
芒种正值梅雨季,湿气弥漫,饮食上黄芪炖鸡,黄芪补气升阳、鸡肉温中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运动选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打羽毛球、慢跑皆可,避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家中可常熏艾条,艾烟驱蚊除湿、杀菌消毒,预防夏季传染病。
夏至:调息静心,避暑护阳
夏至白昼最长,阳气极盛,此时要调息静心,避免情绪过激,可于清晨面朝东方吐纳呼吸,吸纳阳气,饮食上西瓜适量食用可清热解暑,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贪多,午休至关重要,以半小时为宜,助气血恢复,夜晚睡觉别直吹空调、风扇,以防风寒入体损伤阳气。
小暑:养心防暑,祛湿健脾
小暑酷热难耐,心火易旺,绿豆汤是消暑佳品,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日常可按摩内关穴、心包经穴位,调节心律、舒缓情绪,饮食上还可搭配荷叶、冬瓜等食材,荷叶冬瓜汤清热祛湿、升发清阳,外出备好遮阳伞、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全方位抵御暑热侵害。
大暑:清补养生,防暑降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时段,养生重在清补,老鸭冬瓜汤,老鸭滋阴清热、冬瓜利水消肿,清淡滋补不上火,起居上注意室内通风换气,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若出现中暑先兆如头晕、乏力,立即移至阴凉通风处,饮淡盐水、藿香正气水缓解不适。
秋季:收敛之季,养肺润燥
立秋:滋阴润肺,收敛神气
立秋虽仍暑热未消,但秋燥已起,饮食雪梨银耳羹,雪梨润肺止咳、银耳滋阴润燥,清甜爽口,起居上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阳气、养护肺气,且立秋后避免大量出汗,以防津液耗损,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舒缓身心,调节气息。
处暑:清热安神,润燥养肺
处暑“出暑”,但仍有秋老虎余威,饮食可用百合莲子粥,百合润肺止咳、莲子养心安神,滋养脏腑缓解燥热,日常可多进行深呼吸锻炼,腹式呼吸法,吸气鼓腹、呼气收腹,增强肺活量、润泽肺部,睡前温水泡脚,引热下行、促进睡眠。
白露:滋阴润燥,防寒护体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大,晨起常有露珠凝结,饮食核桃粥,核桃补肾润肺、乌发美容,早晚添衣保暖,遵循“春捂秋冻”,勿过度贪凉裸露肢体,尤其颈部、腹部、足部要护好,以防寒邪入侵引发呼吸道疾病等。
秋分:阴阳平衡,益肺润燥
秋分昼夜均分,气候干燥,饮食上梨粥是首选,梨润肺化痰、生津止渴,运动可选择登山、散步等轻缓项目,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同时要保持乐观心态,秋高气爽正是出游好时节,登高望远能舒畅情志、调节气息。
寒露: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寒意渐浓,燥邪更甚,饮食芝麻粥,芝麻补肝肾、润肺燥,居住环境可用加湿器增加湿度,缓解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至微微出汗,改善血液循环、温暖身体,为睡眠和身体修复营造良好条件。
霜降:补气养血,润燥通便
霜降树叶凝霜,气候愈发寒冷干燥,饮食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养血活血、生姜散寒温中、羊肉补气养血,暖身又润燥,日常可按摩腹部天枢穴、足三里穴,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且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关节部位,可佩戴护膝、护肘等护具。
冬季:闭藏之季,养肾防寒
立冬:滋阴潜阳,补肾藏精
立冬是冬季开端,阳气潜藏,饮食上黑芝麻糊,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起居上宜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活动,避寒就温,每晚睡前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刺激肾经、滋养肾气。
小雪:补肾温阳,防寒保暖
小雪降雪增多,天气寒冷,饮食当归生姜羊肉汤可常喝,羊肉性温热、驱寒补虚,日常穿着要保暖,帽子、围巾、手套齐全,尤其背部要护好,可穿高领毛衣或马甲,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