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误区,小心这些坑,护好你的小心肝
在养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解毒、代谢器官,其养护备受大众关注,不少人在养肝路上误入歧途,不仅没能达到养肝目的,反而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今天就来揭开那些常见的养肝误区,助您科学护肝。
误区一:吃猪肝能补肝
许多人认为“吃啥补啥”,猪肝是肝脏,多吃猪肝就能养护人体肝脏,猪肝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A 等营养成分,但它同时也是胆固醇和重金属的“大户”,过量食用猪肝,会使体内胆固醇升高,增加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风险;而且猪肝若来源不当,可能富集大量重金属,如汞、铅、镉等,长期摄入会在体内蓄积,对肝脏产生毒害作用,对于正常人群而言,每周食用猪肝的量最好控制在 1 - 2 次,每次不超过 50 克,通过均衡饮食从其他食物中摄取肝脏所需营养才是正道,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于肝脏排毒;鱼肉富含优质蛋白,易于消化吸收,为肝脏修复提供原料。
误区二:酒喝得少就没事
“小酌怡情,大酌伤身”被不少人曲解为少量饮酒对健康无害甚至有益,酒精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需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害肝细胞,长期少量饮酒也会逐渐加重肝脏负担,引发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世卫组织指出,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 2 标准 drinks(约含纯酒精 30 克),女性超过 1 标准 drink(约含纯酒精 15 克),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为了肝脏健康,最好滴酒不沾,如果实在难以避免饮酒场合,也需严格控制饮酒量,并在饮酒前后适当补充水分、维生素等营养素,加速酒精代谢,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误区三:盲目跟风吃保肝药
看到广告宣传或他人推荐,一些人便自行购买保肝药物服用,觉得吃了就能给肝脏“上保险”,市面上的保肝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药物可能并无确切的保肝效果,还有些药物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甚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比如一些含有不明中草药成分的保健品,未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某些西药类保肝药,在无医嘱情况下长期服用,可能干扰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脏本就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解毒能力,只有在确诊患有肝脏疾病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日常养肝,应依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而非寄希望于所谓的“神药”。
误区四:熬夜后补觉就行
现代生活节奏快,熬夜加班、追剧玩游戏成为常态,很多人觉得熬夜后第二天多睡一会儿就能弥补肝脏损失,殊不知,肝脏在夜间 11 点至凌晨 3 点处于自我修复和排毒高峰期,长期熬夜会打乱肝脏生物钟,影响其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即使后续补觉,也只是缓解了身体的疲劳感,无法逆转熬夜对肝脏造成的实质性损害,长此以往,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进一步威胁肝脏健康,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至关重要,每天尽量保证 7 - 8 小时高质量睡眠,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整。
误区五:过度节食能瘦肝
肥胖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于是部分人为了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脂肪肝,选择过度节食甚至采用极端的“断食减肥法”,短期内体重骤降看似有效,实则隐患重重,过度节食会导致身体缺乏必要营养,促使脂肪分解,大量脂肪酸涌入肝脏,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非但不利于脂肪肝康复,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性肝炎等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合理控制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度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粗粮比例,并结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循序渐进地减轻体重,给肝脏一个健康的“瘦身”环境。
肝脏养护关乎身体健康全局,避开这些常见误区,以科学知识为指引,从生活点滴做起,才能让我们的肝脏远离损伤,持续为身体“保驾护航”,在健康之路上稳健前行,毕竟,肝脏无声,却承载着生命运转的重任,珍视它,就是珍视生命的活力源泉。